多年布局下,3D系统已实现多领域3D打印应用全流程覆盖。3D系统公司于1993年成立于美国特拉华州,向全球客户提供全面的3D打印解决方案,包括塑料和金属3D打印机、材料、数字设计工具、定制服务等。公司的3D打印机类型多样,包括立体光刻(SLA)、选择性激光烧结(SLS)、直接金属打印机(DMP)、多点喷射打印机(MJP)和彩色喷射打印机(CJP),满足医疗保健、航空航天、汽车和耐用品等应用场景的不同需求。公司的打印机大多使用自主开发且销售的专有材料,包括塑料、尼龙、金属、聚合物牙科材料等,同时通过第三方的研发和购买补充材料组合。为了实现价值链全流程覆盖,公司还提供设计工具、扫描仪、模拟器等产品和维修培训服务。多环节覆盖下,公司营业收入位于同业前列。在全球主要上市3D打印公司中(AM3D.DF、VJET.N、DDD.N、SSYS.O、688333.SH),2018年以美元结算下,公司营收位居第一达6.88亿美元。截至2019年11月22日交易日,3D系统市值位于上述可比公司第一,达10.36亿美元。
公司下游应用广泛易受宏观因素影响,阶段性营收增长的主要推力为并购扩张。自1990年以来,公司营收规模持续增长,但增长率波动较大。一方面,公司消费级品类多样,营收增速受宏观经济影响,如2008-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造成公司营收下降28%,2010年经济复苏拉动营收增长率超过40%。另一方面,增长率受公司自身因素影响,如1994年公司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得营收增长率从19%跃升至39%,2006年销售渠道受阻导致营业收入转增为减。总体来看,公司2010-2014年销售额增加的绝对值最为明显,但主要来源于企业并购,自身原有的经营业绩增长较为平缓。不完全统计,2009年至2014年初,公司累计发生40余次并购交易,累计贡献超过40%的营收。
国内企业发展时间较短,整体营收规模和市占率水平较低。国内优质企业领衔开展市场培育与国产替代进程,由代理逐步走向自产,基于成本和需求端的一定优势,发展前景良好。多数国内3D打印企业于201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,目前整体市占率依然较低。随着自有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进步,国内龙头企业成长较快,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。据3D科学谷统计,目前中国市场份额前八的企业中,国外品牌占37.6%,国内联泰(树脂)、华曙(尼龙及金属)、铂力特(金属)分别占16.4%、6.6%和4.9%。但相比海外老牌企业,国内企业的整体营收规模相对较小,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。由于国内产品相比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较低,而整体毛利水平较为一致,都接近50%,反映出在成本端具有一定优势。例如铂力特主推3D打印设备S300平均单价255.16万,同类产品EOS-M290平均单价354.63万,在产品性能相当的前提下,国内产品具有一定价格竞争优势。目前国内企业如铂力特等,正逐步开展市场培育与国产替代进程。以国内金属3D打印领先企业铂力特为例,其商业模式包括以销售代理EOS设备产品为先获取稳定客户群体,之后向客户推荐性能相当但价格更低的自产产品进行国产替代,由此从代理逐步走向自产。近年来铂力特自产比重逐步提高,在航空航天领域逐步加大使用。